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5|回复: 0

正念体悟疗法(MEIT)

[复制链接]

372

主题

3680

帖子

4万

积分

OCDCN驻站嘉宾

积分
42780
发表于 2013-10-4 10: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正念体悟疗法MEIT Mindfulness Experiential Insight Therapy的定义:

MEIT定义:通过正念练习使来访者体悟到心理问题和生命的真相。

是由盖德强迫症研究中心主任东振明创立的一种针对于强迫症的有效疗法。
东振明对正念的定义:正念是对当下的专注、了知和接纳。
这里有四个关键词:当下、专注、了知、接纳
当下: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着的内外部事件。外部事件是指环境中正在发生着的事件,内部事件是指个体内部正在进行着的想法、情绪、躯体感受。
专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当下的状态。
了知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能够看清楚当下正发生着的内外部事件本质的智慧。
接纳是一种态度和能力:是一种愿意去经历当下正发生着的一切的态度和能力。
接纳需要我们愿意去经历但不需要我们去喜欢。接纳不是让我们逆来顺受无所作为而是增加我们的心理空间和心理灵活性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和行动。

体悟:是指经由身心的实际经验体会和感悟到事实的真相,不同于通过头脑的思辨过程而获得的知识。



二、 正念体悟疗法的两个假设
1、想法不等于事实。
人的有些想法是客观事实的恰当反映,而有些想法并不是客观事实的恰当反映。
例如杞人忧天的例子:杞国这个人有个想法认为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这仅仅是他的想法并不是事实。
就算我们认为某些想法是事实也不代表着这样的想法就真的是事实。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来走去?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也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就也站起来走走。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汉堡包开始吃,病人又问:咦,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呀!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的想法还是认为自己是一只蘑菇。”
  
强迫症的一个问题就是把想法当成了事实。“门没锁好”只是个想法不是事实;“不干净可能传染疾病”只是个想法不是事实;“这个问题必须想明白”只是个想法不是事实;“有一种想伤害别人的冲动”只是想法不是事实;等等。
  
2、人类大多数行为都离不开情绪的驱动。
   人类只有少数直接满足基本需要的行为是受内驱力驱动的,更多的社会行为是必须有情绪参与的。认知和情绪的相互作用,才使人的决策生动有力和付诸行动。情绪的核心是对计划采取某种迅速行动的准备状态。单纯的认知是苍白无力的,它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行动动机。
从强迫症来说,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明知道强迫思维是不合理的无意义的,但还是会陷入到强迫当中。这种情况就是情绪在起关键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在强迫的时候并不能非常明确的知道强迫思维是不合理的无意义的(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把想法当成了事实),这种情况是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作用在起关键作用。
  
三、正念体悟疗法对强迫症的解释
二阶段理论模型
1、想法认同。
2、情绪驱动。
想法认同:指的是人们认同了自身头脑里的想法,而不管这些想法是不是对当下客观事实的恰当反映。通俗的说就是不管人们自身头脑里的想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对的还是错的,人们都一律认为是对的是真的。想法认同使得人们只能对自身头脑里的想法做出反应,而不能充分的考虑和顾及现实的客观情境。这样就造成人们的心理失去弹性和空间,反应变得刻板和狭窄。
对于强迫症来说,造成强迫症的真正原因不在于闯入性想法本身, 而在于个体对闯入性想法错误的认知评价----认同。在一项经典研究中显示90%没有强迫症的正常人也会出现和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思维相似的闯入性想法(Menzies,& Silva,2003)。之所以大多数人没有成为强迫症是因为这部分人没有认同他们的闯入性想法。例如某人在使用公共厕所时出现这样的闯入性想法:“使用公共厕所会使我感染疾病”。如果他/她对这个想法的评价是:“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根本不可能的”,即没有认同这个想法,他/她就不会产生焦虑情绪,也不会回避使用公共厕所或者在使用公厕之后过度清洗。但,如果他/她认同了这个想法,对这个想法的评价是:“恩,确实有这种可能”,那么他/她就会因此而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回避使用公厕或者使用之后需要过度清洗。这样长期下去就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强迫清洗的病人。再如某人在锁门的时候出现这样的闯入性想法:“门没锁好,后果会很严重”。如果他/她不认同这个想法,对想法的评价是:“这是胡思乱想,门已经所好了”,那么他/她也不会发展为强迫症。只有他/她认同了这个想法,认为门确实有可能没锁好,才有可能发展为强迫症。对于穷思竭虑、强迫情绪、强迫意向等情况稍有不同。这几种情况个体面临的情境不是外界的情境而是自身内部的情境,即这时的情境本身就是一个想法一个图像或者是一种冲动。比如,某个学生头脑里突然冒出个问题:“1加1为什么等于2呢?”这时这个问题本身相当于一个情。这时的闯入性想法是:“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必须想明白它”,如果个体不认同这个想法,对想法的评价是“这是吃饱撑的,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重要,我根本没必要去想它”,那么他就不会发展成为穷思竭虑。只有他/她认同了“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必须想明白它”,才会一直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发展成为强迫症。再如某人在高处时突然有种想要跳下去的冲动。这时的闯入性想法是:“我真有可能会跳下去,那就完蛋了”,如果他/她不认同这个想法,对这个想法的评价是:“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我怎么会自己跳下去呢”,那就不会发展为强迫意向。只有认同了可能跳下去的想法,才会产生恐惧情绪和回避行为,才可能发展成为强迫症。可见,想法认同是从正常演变为强迫症的第一个阶段。
  
情绪驱动:指的是我们不愿意去感受、拥有和经历自身的某些情绪,而是想方设法改变或者消除情绪。我们的行为不仅受到思维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情绪的影响。人们会在情绪的驱使下去实施某些行为,其目的是为了缓解或者消除这种情绪。
在想法认同的基础上就会产生相应的恐惧焦虑等情绪,如果个体愿意去感受、拥有和经历这种情绪,而不是通过实施无关的或者过度的行为来缓解和消除这种情绪的话,就不会出现强迫行为和回避行为,也就不会发展成为强迫症。正是由于个体受情绪的驱动去实施了某些行为,这些行为又成功的缓解或消除了痛苦的情绪,这样这些行为就得到了负强化,从而一直保持下来,成为了强迫行为。这个为了缓解和消除痛苦情绪而实施行为的阶段叫做情绪驱动阶段。可见,情绪驱动是产生强迫行为和回避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个阶段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很多强迫症患者明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合理的但还是没法停止强迫行为,就是因为他们只打破了思维认同阶段而没有打破情绪驱动阶段。
  
综上所述,想法认同阶段是强迫思维产生的阶段,情绪驱动阶段是强迫行为和回避行为产生的阶段。
  
例一:
A、情境:用了公共厕所。
B、自动想法:厕所不干净,可能会传染疾病。
C、对自动想法的评价:嗯,是有这种可能。
D、情绪:焦虑
E、 行为:洗手
这里由B到C这个过程是想法认同,由D到E的过程是情绪驱动。
例二:
A、情境:离开家锁好门。
B、自动想法:门可能没锁好,小偷进来就糟了。
C、对自动想法的评价:嗯,可能真的没锁好,真的可能有小偷会进来。
D、情绪:焦虑
E、 行为:反复检查门锁
这里由B到C这个过程是想法认同,由D到E的过程是情绪驱动。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两个阶段和另外两大因素有关。一个因素是“性格基础”,性格基础是一个易感因素,它决定着一个应激事件给个体实际造成影响程度的大小。性格基础的好坏好比是一个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强弱,发生地震时,一个抗震能力弱的建筑物会比一个抗震能力强的建筑物受到更严重的破坏。同样面临一个应激事件,性格基础差的个体会比性格基础好的个体受到更大的影响或伤害。一个人性格基础的好坏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如文化、父母教养方式、早期生活经历等)的双重影响。一项使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多为内向、神经质个性性格,情绪不稳定十分突出。另一项使用三维人格问卷(TPQ)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做事循规蹈矩,经常害怕、焦虑、悲观,回避不熟悉的场所和人,更容易疲劳,更需要情感支持。另一个因素是“应激事件”,应激事件是指给个体带来紧张和压力的偶发事件,或者慢性长期压力事件。当一个具有易患强迫症性格基础的人经历一个或者一系列应激事件时,想法认同和情绪驱动阶段就产生了。如图1所示。如果这两个阶段是一过性的,那么个体仍然是正常人,只有这种模式长期存在并且明显的影响了个体的社会生活功能才会成为强迫症。   
                                                                             
长期
一过性
性格基础
(性格上的易感因素,如内向、神经质、循规蹈矩、焦虑等等)
应激事件:
(如学业压力、人际矛盾、各种丧失、搬家、升学、考试失败等等)
二阶段:
思维认同阶段
情绪驱动阶段
正常人
强迫症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四、正念体悟疗法(MEIT)要体悟到的真相

1、想法只是发生在头脑里的心理事件。想法不等于事实。

2、情绪只是发生在身体里的生理事件。情绪不等于事实。

3、情绪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不会一直持续或一直增强。

4、强迫行为和回避行为是使强迫症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5、生命中可以把握的只有当下,没有过去和未来。

6、生命和生活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存在不变和恒常。

7、强迫症是在正确方向的引导下踏上了错误的道路。

8、没有强迫症生活并不会陷入到危险之中。


五、正念体悟疗法要培养的能力
1、  活在当下的能力。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对过去的自责、悔恨、埋怨里,也不是活在对未来的担忧焦虑里。主要通过觉知呼吸和躯体扫描来培养这种能力。
2、  活在现实中而非活在想法里的能力。不要活在大脑的非真实想法、逻辑推理、纯理性思维、过度联系里。主要通过觉知呼吸和躯体扫描来培养这种能力。
3、  觉察能力。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非常自动化的陷入强迫模式里,来不及反应或者是没有意识就开始强迫了。需要培养一种在强迫即将开始之前的关键时间点能对此有所觉察的能力,进而实现心理换档跳出强迫模式。主要通过内部扫描和觉知企图来培养这种能力。
4、  了知的能力。对当下的环境、自身的想法和情绪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能够看清楚自己的想法是过度或者是虚假空的,仅仅是强迫症的表现而非事实。即想法只是发生在头脑里的心理事件。对情绪能够看清楚只是强迫症的表现,不代表着自己所担心的事情真的会发生,也不意味着面临什么危险。即情绪只是发生在身体里的生理事件。主要通过觉知想法和觉知情绪来培养这种能力。
5、  平等心。不贪爱也不嗔恨的心。对好的想法和情绪不贪爱执着,对不好的想法和情绪也不嗔恨厌恶。不追求好的状态一直持续,也不追求强迫症永不再来。无论当下是什么样子的都只是去愿意经历的能力。主要通过“坚定的一小时”来培养这种能力。
6、  接纳的能力。接纳就是愿意去经历。尤其对焦虑情绪我们需要愿意去经历它,而不是通过强迫行为消除它也不是通过回避行为来避免它。主要通过觉知情绪来培养这种能力。
7、  专注的能力。把注意力专注于一个对象的能力,用对一个对象的觉知来占满我们的认知加工通道,从而使得那些和强迫相关的无用的心理任务得不到加工。主要通过觉知呼吸来培养这种能力。
8、  对变化的了知和体悟能力。能够知道一切都是处在恒常的发展变化中,包括我们的想法和情绪。很多强迫症朋友都认为如果不实施强迫行为他们的焦虑情绪就会一直存在,导致接下来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或者发疯。还有很多强迫症朋友本身就是由于对恒常不变的追求:我的健康不能变化、我的金钱和财产不能变化、我的工作不能变化、脸面和名誉不能变化,等等。由于想到这些东西有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通过强迫行为来保证不变。主要通过内部扫描、觉知想法、觉知情绪来培养这种能力。
  
  
六、正念体悟疗法如何对强迫症起作用
如前面的二阶段理论模型所述,强迫症的两个核心问题就是想法认同和情绪驱动。这里又涉及到如下一些常见问题:
1、  对想法没有了知的能力。不能看清楚想法的本质,不能分清楚该相信哪些想法和不该相信那些想法。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正念练习里的觉知想法来解决。
2、  对情绪没有接纳的能力。不愿意去面对、拥有、经历自己的焦虑情绪,而是嗔恨和厌恶,需要通过强迫行为和回避行为缓解和消除焦虑情绪。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正念练习里的“坚定的一小时”、觉知情绪、基于正念的暴露练习来解决。
3、  没有活在当下的能力。经常活在对过去的悔恨自责里或者活在对未来的担忧焦虑里。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正念练习里的觉知呼吸来解决。
4、  没有活在现实中的能力。大部分时间都是活在想法里,活在那些看似思维严谨推导合理的胡乱联系、逻辑推理、纯理性思维里。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正念练习里的觉知呼吸和躯体扫描来解决。
5、  能够知道但无法做到。知道强迫思维是不合理的无意义的,知道强迫行为是不应该做的,但却无法停下来。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正念练习里的觉知情绪、基于正念的暴露练习以及行为选择来解决。
6、  追求完美、害怕失败、追求万无一失、追求两全其美。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正念练习的内部扫描培养的对变化的了知和体悟能力以及觉知呼吸培养的活在当下的能力来解决。
7、  过度责任感、过度道德感。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正念练习里的觉知想法和躯体扫描培养的了知能力来解决。
  
七、正念体悟疗法治疗强迫症的总体原则
总体原则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看清想法、选择行为、经历情绪
看清想法,就是要能够看清楚哪些想法是该相信的哪些想法是不该相信的。要达到的目的是每次强迫思维出现时都能知道这些想法是强迫症的表现,是过度的或者是虚假空的,不是事实,不需要理会更不需要去解决。


选择行为,我之所以用“选择行为”而没有使用“控制行为”或“阻止行为”,是因为要表达对强迫症朋友的充分尊重,而不是把我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更是因为要培养强迫症朋友对自己症状以及生命的负责能力。我们需要让对方知道每一种选择  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做出行为的选择意味着同时也选择了去承担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要达到的目的是选择那些对自己症状好转有帮助的行为,选择那些对自己的生命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而不选择强迫行为和回避行为。


经历情绪,当我们选择了正确的行为时,就是选择不实施强迫行为和回避行为时,我们会很焦虑。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去完整的经历这种情绪,去觉知这种情绪。我们需要用一颗好奇的心、温柔的心、和善的心、慈爱的心去探索、去经历、去包容这种情绪。让这种情绪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而我们只是去觉知去经历,而不是去改变和消除。
  
八、 正念体悟疗法的一般疗程设置
一般疗程设置为22次会谈,分三个阶段(根据情况不同可以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正念练习及心理教育阶段。共5次会谈,每周1次会谈。
第二阶段:强化治疗阶段。共15次会谈,每周3-5次会谈。
第三阶段:巩固和防复发阶段。共2次会谈,每周1次会谈。




九、正念体悟疗法(MEIT)与认知疗法的区别
认知疗法主要改变的是认知内容,正念体悟疗法是以体悟到想法只是想法,想法不是我也不是事实为目的,从而改变和想法的关系



十、 正念体悟疗法(MEIT)与传统暴露练习的区别

基于正念的暴露练习和传统暴露练习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暴露练习是使来访者反复长时间的处在能引发其恐惧和焦虑的情境中,以期达到不再恐惧和焦虑为目的。基于正念的暴露练习是以体悟到情绪自身的规律以及情绪不是事实为目标,从而改变和情绪的关系,提高对情绪的接纳指数,恐惧焦虑的降低和消失不是我们的直接目的,只是一个副产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